近日,陜西省人民醫(yī)院放療科團隊成功實施了首例“頭頸部鱗癌放療后殘存淋巴結病灶近距離插植放療”。
患者男性,因頸部淋巴結轉移癌、原發(fā)灶不明入院。經頸部淋巴結活檢術及多程化療后,結合病理指標以“隱匿性鼻咽癌”來放療中心進行同步放化療。完成33次治療后,評估頸部淋巴結消退不足,為減少周圍正常組織放療損傷,經科室討論評估,并與患者及家屬反復溝通后,決定為患者實施殘留病灶插植放射治療。

治療前準備(放療團隊測試體位、固定及擺位方式后指導患者擺位)
如何確定CT引導插植穿刺路徑,以精準穿刺到達腫瘤部位攻克復發(fā)轉移或殘留的頭頸部腫瘤是臨床面臨的一大難題。為了應對復發(fā)轉移及殘留的頭頸部腫瘤,王青主任醫(yī)師、陳鑫主治醫(yī)師及腫瘤內科雷雨副主任醫(yī)師、陳紅蕾護士、張高飛物理師、李宇物理師、劉國強物理師等共同探討、密切配合,為患者實施高難度后裝近距離插植治療。術前基于該患者CT圖像制定插植計劃,手術過程順利,20分鐘內完成了2根插植針的置入,術前術后放療計劃吻合,單次給予患者高放療劑量,腫瘤有效邊界區(qū)域可達到15Gy,達到精準近距離治療的目的。
據王青主任介紹,插植放療就是將放射源利用插植針引入到腫瘤靶區(qū)內部,對腫瘤病灶進行破壞的一種近距離治療技術。其優(yōu)點在于腫瘤組織本身得到高劑量的照射,而周圍正常組織受量較小。最大的特點在于,放射源置于腫瘤靶區(qū)內部,可以解決如調強放療、X刀、伽馬刀等外放射治療技術存在的脫靶的問題。

組織間插植操作

轉運患者至機房 告知治療時間流程

物理師團隊進行插植計劃設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