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疑難病例討論范圍包括哪些?
答:(1)入院72小時(3天內)不能確診或診療方案難以確定的病例;
(2)疾病在應有明確療效周期內未能達到預期療效;
(3)非計劃再次住院和非計劃再次手術的患者;
(4)出現(xiàn)可能危及生命或造成器官功能嚴重損害的并發(fā)癥、院內感染等;
(5)病區(qū)內經積極搶救仍未脫離危險的患者;
(6)病情復雜或不穩(wěn)定或療效極差,涉及多個學科的疑難雜癥;
(7)病情危重需要多科協(xié)作搶救的患者;
(8)涉及重大疑難手術或需再次手術治療的患者;
(9)罕見病例;
(10)住院期間有醫(yī)療糾紛爭議傾向等需要討論的病例;
(11)本科室其他需要討論的病例;
二、關于搶救記錄的具體要求包括哪些?
答:搶救記錄是指患者病情危重,采取搶救措施時所做的記錄。
搶救記錄內容包括病情變化情況、搶救時間及措施、參加搶救的醫(yī)務人員姓名等要做到及時記錄,搶救時間應當具體到分鐘。因搶救急危重癥患者,未能及時書寫病歷或錄人醫(yī)囑的,有關醫(yī)務人員應當在搶救結束后6小時內據(jù)實補記和補錄,并加以注明。危重癥患者應及時向患方告病危,記錄與患方溝通的說明。
三、術前討論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?
答:(1)除以緊急搶救生命為目的的急診手術外,所有住院患者手術必須實施術前討論,術者必須參加。
(2)術前討論的范圍包括手術組討論、醫(yī)師團隊討論、病區(qū)內討論、全科討論以及術前多學科討論。
① 三級及以下手術進行手術組討論或醫(yī)師團隊討論,由術者主持,書寫術前討論記錄,四級手術需進行術前多學科討論,包括但不限于麻醉、重癥、護理等,手術科室根據(jù)手術需要邀請不同的學科參加。
② 門診手術患者的術前討論形式,由參加門診手術的醫(yī)師及相關人員在術前共同進行討論。原則上采取在門診病歷上清楚記錄適應癥、禁忌癥手術方式、麻醉方式、注意事項等內容。
(3)對于病情復雜,可能存在重要臟器功能障礙不能耐受擬行手術、手術涉及多學科等情況,應當邀請麻醉科、手術室等相關科室參加術前討論,或事先完成相關科室會診。
(4)對新開展手術、高風險手術、毀損性手術、非計劃二次手術、存在爭議或糾紛的手術、涉及緊缺醫(yī)療資源調用的手術等情況,術前應全科討論,由科主任親自主持,可邀請相關職能部門參加。
(5)麻醉科受邀參加的術前討論,應當針對性制定麻醉方案,對于術中和麻醉中可能發(fā)生的困難和意外做出評估,便于做好麻醉前的準備。
(6)術前討論應至少在手術前1天完成,具體時間由科室自定。
(7)術前討論完成后,方可開具手術醫(yī)囑、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。
(8)術前討論的結論應當記入病歷。
四、術前討論的內容包括哪些?
答:術前討論的內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項:患者術前病情及承受能力評估(包括但不限于生理、心理和家庭、社會因素);臨床診斷和診斷依據(jù);手術指征與禁忌證、擬行術式及替代治療方案;手術風險評估;術中、術后注意事項,可能出現(xiàn)的風險及應對措施;術前準備情況;是否需要分次完成手術;圍手術期護理具體要求;麻醉方式與麻醉風險等。
五、術前討論的記錄包括哪些?
1.術前討論記錄內容包括術前準備情況、手術指征、手術方案、可能出現(xiàn)的意外及防范措施、參加討論者的姓名、專業(yè)技術職務、討論日期、記錄者簽名等。
2.術前小結記錄內容包括簡要病情、術前診斷、手術指征、擬施手術名稱和方式、擬施麻醉方式、注意事項等。
3.病歷中的術前小結或術前討論由管床醫(yī)師完成,術者審核、簽字。各級醫(yī)師必須遵守、落實討論制定的診療方案,并將討論結果記錄于病歷中。
六、死亡病例討論制度要求的死亡討論1周內完成,如何界定具體時限?
答:本制度所指“1周內”是指5個工作日內。
七、如何對昏迷、意識不清等無法表明自己身份的患者進行身份查對?
答:醫(yī)務人員對無法陳述姓名的患者進行身份查對時,可由其陪同人員陳述患者姓名,并按患者姓名和住院號(或門、急診號等)等兩種以上身份查對方式實施查對確認并及時佩戴腕帶;對無法陳述姓名且無人陪伴的患者可以性別、就診月日和24小時制的時分為患者臨時命名,通過臨時命名和住院號(或門、急診號等)建立就診信息和腕帶,并由雙人進行查對確認。
八、如何落實口語化查對?
答:用電子設備識別患者身份時,仍須進行口語化查對。查對時應通過開放式提問,如“您叫什么名字?”請患者陳述自己的姓名,而不是用誘導式提問,如“您是否是某某?”等問題來確認患者的姓名。